详细内容

AI时代,鸡娃重要还是人工智能代替人?


SWk97XSD3FLkdM.jpg

      

      今天,小瞳想跟大家聊聊“鸡娃”。   


      “我奋力托举你当学霸,你势不可挡成学渣。”


      近日,北大教授丁延庆“现身说法”,吐槽女儿不如己,击中不少城市家庭的教育焦虑。


      这位从小被誉为“神童”,6岁能背新华字典,北大本硕士毕业,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的丁教授,坦言“女儿学习跟不上,焦虑到睡不着觉”,最终苦笑认命,接受孩子不如自己的“天道”。


      然后,怎么让自己的孩子在一堆简历中“鹤立鸡群”呢?有人想到了英语。这是第一批在剧场里站起来的人。


      我们都在经历一场处心积虑合谋的鸡娃骗局!


55ae4669ad5941388d31259be7edef2d.jpg

      

      而真正助推这场剧场效应的,是无数媒体和英语培训机构。媒体用一遍又一遍的夸张渲染,向家长们强势科普了KET、PET;英语培训机构则列举出一堆不知真假的简历,把它包装为“名校通行证”、“小升初第一证书”。 


      于是,一批又一批不明就里的家长,在这样的强势围攻下也犹疑地站了起来。


      就像一个人造涟漪,这场剧场效应,从北上广深的小圈子,一点点波及到了厦门、太原等等二三四线城市。


      而它真实的含金量如何呢?


      在北京,很多真正经历过小升初的家长会告诉你,KET、PET等证书并没有什么大用。真有实力的孩子,少它不少;实力不够的孩子,多它不多。 


      你的焦虑,你的孩子无数个默写英语单词的日日夜夜,不过装饰了别人的银行卡。


      法国哲学家基拉尔提出过一个著名的“三角欲望学说”,即人的欲望是由他人引起的,当你观察到众人都在追逐同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判断它是有价值的。  


      有时候,欲望也代表着希望;如果一个人的欲望消失,就等同于没有了希望,而驱动这种欲望甚至不需要事实,只需要制造疯狂追逐的假象,就能让你掉进从众心理的陷阱。 所以欲望本身没错,错的是装满欲望的人心。


      大多数中层和中下层,我们方向要走对!


在线教育网课学习假期作业.jpg

    

      与其博一个全能学霸的“英雄”,不如来看看,怎么认清教育的分层趋势和现状,来做好选择和计划吧。对于社会的大多数中层和中下层来说,可以有这么几个原则:  


      1、提早做好目标规划。


      走国内的升学道路,提前确定,免得手忙脚乱;然后就是打基础,这里的基础是3年级以前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自主性养成,3年级是分水岭,不管1-2年级学校是松还是紧,作为家长一定要清醒。


      2、围绕国内升学规则,做好孩子教育的基础保障。


      优质资源逐渐往民办学校转移已成事实。而民办初中的择优标准:小学四五六年级全优,不偏科,语数外综合能力好,奥数特长杯赛样样抓;按照这样的标准就很清楚了,在特殊时间段内,哪些任务是优先的,哪些是可以暂时放下的,有所取舍。


      3、站在未来看现在。


      在做好第二点的基础上,培养孩子未来型的特长;比如未来的人工智能,以儿童编程、机器人、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STEM教育可以考虑去学,这是在未来思维方式的养成,让孩子更具有竞争力。


      已经有数据预测,在全世界入学的新生中,有65%的人在未来将从事现在还不存在的职业(数据来源于《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


src=http___img2.ctoutiao.com_uploads_2017_01_10_1484044607178900.jpg&refer=http___img2.ctoutiao.jpg

      

      李开复曾在两年前的一次大会上晒出了一个严加考证、精心制作的饼图,并预言“在未来10到15年之前,人工智能将取代50%人的工作”。其中,“红色是必然被取代的工作,绿色是被修改的工作,黄色是暂时还不能被取代的工作”,问题在于,哪怕是音乐家和画家,都已经感受到了人工智能咄咄逼人的脚步。


微信图片_20210604154820.jpg


      人工智能是否取代人?


      我的认知也差不多,机械性、重复性的工作确实能被人工智能取代,之所以还没实现是由于成本、失业等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而需要创造性的工作相对而言就更难被取代一些,但也不代表毫无办法。即使在可预见的未来,AI能够理顺叙事逻辑从而掌握说故事的能力,那它仍然缺少了好故事的核心——打动人的力量,这是真正具有人的情感才能获取的。AI的优势在于从海量数据中整理出套路和模板,但其对文字的拼接方式完全是基于对各种参数赋值、计算的产物。一如维特根斯坦所说,即使狮子能开口说话,我们也理解不了它。


      在菲利普·迪克的《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主人公用来辨识仿生人的工具是所谓的Voigt-Kampff移情测试,评测受试者能否移情到其他人或者动物身上,尤其是当动物受到伤害时被试者会不会表现出真正的惊恐或厌恶。仿生人只能尝试假装这种反应,但一直没有成功。我们曾经用脑容量来定义人,但当仿生人的智能超越了人类后,移情能力成为了人的新定义。与此类似,AI也许具有远超于人类的智力,但它所欠缺的正是“移情”能力。如果它习得了人类的情感和思维模式,但由于没有那种真正的人生体验,它也永远无法体会故事所体现的人类细腻幽微的情愫。即使它通过技术手段穷尽所有文学排列形式,创造了理论上最好的文章,也浑然不自知,等于什么都没有写出来。


      人工智能时代,孩子们最重要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创造性思维。


      AI所能做的远不止于此,人工智能强于人类的地方在于计算和逻辑,但到了这种无法定义的领域,连人类自己都说不好,写不出算法,又要怎么去数字化经营呢?现在的AI更像是“绝对理性”的代言者,他理解不了人生的混沌不明状态,体会不到生活的幽暗细微之处,总是要确定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然后找到最合理和最高效的路径。在未来AI真的能对人类的所思所想感同身受,我们反倒是要思考下怎么和人工智能谈恋爱,因为它们可能会具备人类所有的情感。”


IST_24519_59730.jpg


-END-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图片_20210621191449.jpg


更多精彩内容和案例欢迎关注瞳景社区官网:WWW.FLUSCOM.COM

seo se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