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手表成了孩子的“社交神器”?有家长很无奈:一怒之下摔了

从盲盒到奥特曼卡牌,

小学生的社交硬通货,

永远在追逐新鲜的玩意儿,

但鄙视链顶端,

还是属于小天才电话手表。


从电话手表看“10后”社交

1.jpg


年轻人听了费解,小学生听了兴奋,家长听了焦虑,这种专门给小孩子用的电话手表,很少能被人持续用到初中以上,却凭借着对手机的替代功能,占据了小学生社交的半壁江山。

很少有家长能拒绝孩子“买手表”的需求,它看起来无比的正当——既给忙到不能接孩子放学的家长一个定位的心安,又不至于担心孩子被网络的花花世界吸引,一键禁用的功能躺在家长的手机里,击破着他们的心理防线。


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 儿童手表的社交价值在于,它更多是在小学群体一个同班、同校学生的小圈子内产生价值,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到大学,再到职场,他们在不断成长,圈层好友也在不断产生变化。


然而,儿童手表作为它在儿童特殊时期的一个产品,它似乎正在背离初衷,从方便通话,到成为小学生社交新宠,依赖它的不止有小学生,还有家长。


前脚砸完小天才后脚给儿子买最新款,或许困扰着家长们的不止是一个电话手表,还是亲子之间那根敏感的边界线。


过于“好玩”的电话手表


电话手表的流行之风也从周末的家里飘到了学校里,沈括小学的高瑶琼老师前一段时间发现,班上的孩子总是神神秘秘地聚在一起研究着什么东西,凑近了一看,原来是一位同学的生日礼物——最新款的小天才手表。

3.jpg


学校不建议带电话手表到教室,但是高老师想给孩子们充分地讨论空间,“电话手表能帮助我们做什么?我们需要手表那些功能吗?”在班会上,高老师抛出问题,一部分孩子提出的手表种种功能,又被另一部分孩子一一给出替代办法。最后大家一致得出结论,带手表到学校,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老师的引导总是有说服力的,现在高老师的班上,已经几乎没有人会带电话手表上学了。但在那些老师管不到的周末、亲子时间、假期,小天才依然是小学生社交的必备之物。


只有两个小天才之间碰一碰才能加好友,交朋友是孩子的核心需求。它陆续加入了微聊、朋友圈、摇一摇等社交功能,满足了儿童与家长的双重需求,成为了一个儿童版的微信。专做博物馆活动的张天老师说,每次周末带着一群小学生去博物馆,他们都会聚在一起碰手表,这是孩子们的固定项目,不知不觉中,没有手表的孩子被排除在外,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心里都不是滋味。


从商业角度看,小天才作为电子产品,走上更新迭代之路不可避免,势必会增加各项娱乐功能,并趣味化了交友的流程——彼此手表碰一碰就能互相加好友,也因此形成了一张专属的、属于小学校园+小区的小圈层社交网络。虽然在宣传上一直坚守着“不能玩游戏”的底线,却在实际功能上,设置了和游戏机制一样的闯关,以学习知识为名,让孩子逐步沉迷其中。


手表的功能越来越游戏化,孩子越来越喜欢,但家长的反感情绪也逐渐浮出水面。今天的教育环境不同于往日。


为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国内对未成年人的防沉迷的游戏监管政策已愈加严格,厂商们为吸引孩子对自己产品的兴趣,利用学习类游戏的玩法打擦边球也依然存在风险。


“这种机制本质上和游戏没什么不同。”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孙继军医生解释。答对问题,通关,本质上是一种容易获得的快乐,而人本身就会对容易获得的快乐陷入沉迷,不仅孩子如此,就连大人也无法避免。


一个属于孩子的“私密空间”

4.jpg


表面看,孩子沉迷于小天才,是因为其背后引导成瘾的机制,实际上,小天才已经成为小学生们不可多得的一个“私密空间”,有时家长过度的介入,也会适得其反。


我们知道,当社交作为一款开放性的软件产品而存在的时候,它无法制造群体优越感。


比如微信微博,它只是一个平台或工具,人人都可以免费下载并拥有它,也因此无法产生炫耀性消费,但当圈层社交的价值捆绑硬件产品一同出售的时候,它就拥有了另一重属性——社交炫耀性价值


小天才电话手表本质是制造了封闭的儿童社交圈,且具备排他性,然后再通过推陈出新的新品迭代,而更贵更炫的新品往往在价值、功能、材质上要更好,天然对小孩更有吸引力,也因此容易在学生群体中制造隐性的社交炫耀感。


现在的孩子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群体化了,社群是他们有意识的内心选择,本质上,小天才儿童电话手表的玩法其实是对应了当下千禧一代圈层化群体行为特征,它这种软硬件一体化封闭社交模式是一种圈层社交模式,小天才未来在社交上的想象空间很大。


圈层社交的高光与隐忧

2.jpg


可能有人会认为,童年时期使用过的产品,会让他们在成年之后对这些产品有着特殊情怀,会让他们对品牌产生依赖,这种可能性会存在,但另一种可能性也同样存在——


其实我们从80、90后过往的童年经历可以知道,在童年时期他们非常喜欢的红白游戏机、小霸王、电子游戏厅,在青少年时期也深爱过BB机、功能机等通讯硬件,也曾使用过人人网、开心网、QQ等社交产品。

在成年之后,回忆起这些产品,人们会产生怀旧情怀,但是这些产品更多是阶段性的产物,目前还没有哪一款童年软硬件产品会伴随80、90后的一生。


随着时代的变化与人们年龄的增长,有着圈层属性的软硬件产品更容易被新潮流产品替代。


陈咏的儿子小陈上二年级,陈咏也能感受到儿子“掌控手表的自由”,他想起小陈自己坐公交车时,遇到了前方公交车着火事故,便立刻打开小天才的摄像头向他实时直播近况,有时也会用小天才唱歌,发动态,那些瞬间小陈都会露出难得的笑脸,这或许也是陈咏一次一次摔坏手表,又一次一次买回来的原因。


“父母总是希望能和孩子成为朋友的,对他们充分尊重的。”陈咏说,与其说是“小天才”捆绑了他,不如说是他仍然没有找到和孩子之间更舒适的沟通方式,他曾经删掉了儿子手表里所有的联系人,又默许儿子一个一个把他们加回来,他始终在探索如何能引导孩子减少对小天才的依赖,也在和儿子的“斗智斗勇”中,不断自我反思,双向成长。


-END-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瞳景社区二维码.jpg

更多精彩内容和案例欢迎关注瞳景社区官网:WWW.FLUSCOM.COM

seo seo
×